在温哥华设立世界级中华艺术博物馆现正时机成熟

Real Estate","Real Estate",E110="Magazine>Current Issue","Current Issue",E110="Magazine>Subscribe","Subscribe",E110="Leadership>Leaders Archive","Leaders Archive",E110="Lifestyle>Arts & Culture","Arts & Culture",E110="Market>Overseas Investment","Overseas Investment",E110="Industry>Agriculture","Agriculture",E110="Industry>Mining","Mining",E110="Lifestyle>Travel","Travel",E110="Market>Economic Outlook","Economic Outlook",E110="Market>Stock Market","Stock Market",E110="Industry>Financial","Financial",E110="Lists","Lists",E110="Events>About Event Department","About Event Department",E110="Market>Investment Management","Investment Management",E110="Magazine>Letter from the Editor","Letter from the Editor",E110="Industry>Technology","Technology",E110="Industry|Market>Personal Finance","Personal Finance",E110="Industry","Industry",E110="Magazine","Magazine",E110="Leadership","Leadership",E110="Lifestyle","Lifestyle",E110="Market","Market",E110="Events","Events",E110="Industry>Education","Education",E110="Lifestyle>Entertainment","Entertainment",E110="Industry>Manufacturing","Manufacturing",E110="Leadership>Entrepreneur","Entrepreneur",E110="Industry>Life Sciences","Life Sciences",E110="Lifestyle>Food & Drink","Food & Drink",E110="Events>Caifu Event Review","Caifu Event Review",E110="Industry>Telecom","Telecom",E110="Lists|Industry>Real Estate","Real Estate",E110="Magazine>About Us|test","NOT-COMMON",E110="Magazine>Letter from the Editor|test","NOT-COMMON",E110="Industry>Travel","Travel",E110="Events>Caifu Events Preview","Caifu Events Preview",E110="Magazine>Archives|Uncategorised","NOT-COMMON",E110="External events","External events",E110="Industry>Transport & Logistics","Transport & Logistics",E110="Uncategorised
","NOT-COMMON",TRUE,0)" alt="" />

Screen Shot 2016-08-12 at 12.56.30 PM胡元豹:中华环球主席

高级记者李沅泊

胡元豹先生生于马来西亚,长于新加坡。他曾先后就读于韦顿学院 (Wheaton College)、莱斯特•比•皮尔逊学院(Lester B. Pearson College)、英国剑桥大学和伦敦大学。他最初在东南亚研究所担任研究助理,之后先后任职于新加坡金融管理局经济部门和新加坡政府投资有限公司。他曾为众多私营企业、世界银行、经合组织、亚洲开发银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APEC),以及东北亚和东南亚的各国政府机构担任顾问/咨询师。他在 2005 至 2014 年担任加拿大亚太基金会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期间,基金会的规模扩大了三倍。此外,他在太平洋经济合作理事会 (PECC) 的常务委员会已经服务了 10 年时间,并且是 PECC 每年的主打刊物《太平洋地区咨情报告》(State of the Region) 的创始人。此外,他还是公共政策论坛 (Public Policy Forum)、安省脑科研究院 (Ontario Brain Institute) 和温哥华音乐学院 (Vancouver Academy of Music) 等多家机构的董事会成员。他还在亚洲协会全球理事会 (Global Council of the Asia Society) 和加拿大迪奇雷基金会顾问委员会 (Advisory Board of the Canadian Ditchley Foundation) 任职。2012 年,加拿大政府为其颁发英女王登基 60 周年钻禧奖章,以表彰他对增进加拿大与亚太国家之间关系所作出的贡献。胡元豹先生现居住在加拿大温哥华,除了从事其研究、教学和商业/文化推广活动之外,他还在当地运营一家小型咨询公司。目前,他是中华环球:温哥华中华艺术和文化促进协会(China Global: The Vancouver Society of Promotion of Chinese Arts and Culture,简称“中华环球”)的总裁,该协会旨在推进加中两国文化关系和交流。

《财富世界》:首先,感谢您抽时间接受我们的采访。您先向我们介绍您的情况好吗?

胡元豹:我是第三代华裔,我接受的是西方教育。不过,我和中华文化有非常深的渊源。我是在 1988 年把家搬到加拿大,之后在 1996 年又搬到了温哥华。过去 25 年间,我的工作重点就是想办法增进加拿大和亚洲国家之间的关系,无论是商贸关系、政治关系、人际关系,甚至是文化交流关系都是如此。目前我已经不再担任加拿大亚太基金会的总裁兼首席执行官的职位,正把精力主要放在进一步推动加拿大和中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上。2014 年 10 月 14 日,我被任命为“中华环球”的总裁。我非常享受我现在的工作。

《财富世界》:10 月 18 日,紫禁城:中国皇室宫廷展(The Forbidden City: Inside the Court of China's Emperors) 在温哥华美术馆向公众开放,展示绝美神秘的中国宫廷文化。它是本年度最值得期待、同时也是规模最大的中华文化展出活动之一。此外,它也是中华环球:温哥华中华艺术和文化促进协会组织的第一个项目。您为何想把此展览带到温哥华?

胡元豹:这个展览可以说非同寻常,参展的将近 200 件珍宝都是北京故宫博物院提供的,之前很少在中国以外展出过。此展览通过展示紫禁城的建筑风格、治理方式、生活、珍宝、西化以及最终关闭 ,让观众有机会探究皇宫内院的生活。这些展品中很多是稀世珍宝,包括画作、陶瓷、金银制品、玉石、景泰蓝、青铜器和纺织品等。

实际上,此展览本来是专为庆祝位于多伦多的皇家安大略博物馆 (ROM) 成立100 周年而举办的。当我的同事、何鸿毅先生 (Robert H.N.Ho)、Ronald Stern 先生,还有我本人听说此展览将在多伦多举行时,我们就想到温哥华同样可以承办此展览。然后,我们就着手想办法让温哥华能够举办此展览。因此,我们与温哥华美术馆 (VAG) 取得联系,询问他们是否有兴趣在温哥华承办此展览。在进行数次讨论和磋商之后,我们最终说服 VAG 承办此展览。我们非常高兴能够说服让他们这么做。在我们的帮助之下,温哥华美术馆、皇家安大略博物馆和北京故宫博物院三方之间的沟通和商讨非常顺畅。我们成功募集到展览所需的全部 150 万加元,有了这笔钱,为有关各方共同举办此展览打下基础。此展览终于来到温哥华,我们倍感兴奋和激动。

不过,我想特别强调的是,我们真心希望这样的展览不是十年才在温哥华举办一次,温哥华举办如此重大展览只不过刚开了个头。我所服务的组织“中华环球”之所以想将此展览带到温哥华,是因为我们很想在温哥华建立一座永久性的中华艺术博物馆,由此,我们就能够持续不断地将温哥华发展成为亚洲和北美之间的文化纽带。这一目标是有可能实现的,此次展览就是一个良好的开端。现在只不过刚开了个头而已。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我们在温哥华有了一座永久的中华艺术博物馆,那么大家知道北京故宫博物院有 180 万件馆藏。而此次展览展出的展品只是其中的 200 件而已。那样的话,我们每个月都能够展示不同的展品,展出可以连续不断地进行下去。我们最大的愿望就是获得华人社区、主流社会、市政府乃至省政府的支持,帮助我们实现这一目标。

《财富世界》: 作为为促成在温哥华举办此展览而贡献力量的一员,当您漫步展览现场时,您自己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胡元豹:说实话,我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很有限,有很多人士和组织都参与其中。此活动得到了活动的企业赞助商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和活动的基金会赞助商何鸿毅家族基金(Robert H.N. Ho Family Foundation),以及“中华环球”的大力支持。当我置身于展览现场时,我强烈感受到中华文化是整个人类的宝贵财富,是值得任何人毕生珍爱的宝藏。此外,我为我们能够促成这样的盛事感到非常自豪,我希望未来自己能够做更多这样的事情。

《财富世界》: 最让您感到兴奋的是哪一件展品?

胡元豹:令我感到兴奋的展品有很多。我最喜欢的是一部称作《乾隆帝是一是二图轴》的画作。这是一副清朝乾隆皇帝的画像。画中,乾隆皇帝一身中国儒生打扮,端坐在屏风前的榻上。榻后屏风上悬挂着乾隆皇帝写真画轴。我认为,这是其中最令我感到神秘难解的展品。

《财富世界》:这次展览的准备工作花了多久时间?期间遇到的最大挑战是什么?

胡元豹:“中华环球”很高兴温哥华美术馆有机会承办此次紫禁城皇家文物展,我们想方设法筹集到所需的款项,最终使展览落地温哥华。整个周期大约 16 个月左右。我们最初与温哥华美术馆 (VAG) 接洽是在 2013 年 6 月,然后于同年 8 月完成相关协商工作。我们在 2013 年 10 月对外宣布了展会的相关事宜。一年后,此展览在温哥华顺利举行。总的来说,我认为最大的挑战在于,要让人们意识到温哥华确实需要一座用于展示中华艺术和文化的永久性展览馆,而这也正是“中华环球”目前尽力去做的事情。

《财富世界》: 为何亚洲文化对于加拿大来说如此重要?

胡元豹:首先,我必须要说的是我本人并非极端的民族主义者。我并不认为亚洲文化和欧洲文化孰优孰劣。这绝非我的本意。就我看来,温哥华正在成为最具有亚洲特点的城市。10 年内,温哥华的绝大多数人口都将是亚裔,并且其中绝大多数都将是华裔。这是事实情况,并没有好坏之分。我还想说的是,温哥华有潜力成为北美和亚洲之间的枢纽,即所谓的亚太门户。不过,我感觉,如果我们没有加强与亚洲的文化交流,此“门户”概念是不完善的。我们不应该只是利用此“门户”来销售天然气和石油等自然资源。正如我之前所说过的那样,构建与亚洲关系的纽带绝非仅限于向亚洲运出更多集装箱那么简单。实际上,它意味着,我们需要在中国和北美之间构建一座主要的文化门户,将亚洲文化推介到温哥华,融入当地的主流文化。

《财富世界》: 2012 年,何鸿毅先生、Ronald Stern 先生,还有您共同成立了“中华环球”。你们创立该组织的愿景是什么?

胡元豹:何鸿毅 (Robert H.N.Ho),是我们的创始人之一,何鸿毅家族基金 (Ho Family Foundation) 就是他创立的。该基金立足香港,致力于在当今世界推广中华文化遗产和应用佛教哲学。何鸿毅先生在全球范围内成就了许多世界级的中国艺术展。他之前赞助中国艺术款项的对象包括波士顿、旧金山和全球各个城市,温哥华并未包括在内。因此,他想对中华艺术在温哥华的推广出点力。不过,问题在于还没有人在这里做过这件事。因此,两年前,我们认为如果等人来找我们合作,恐怕会耽误太长时间。正因为如此,我们决定自己动手来做,因此我们创建了“中华环球”这个组织。

“中华环球”旨在与文化团体、艺术社区、收藏家、慈善家、开发人员和各级政府合作,共同为在温哥华市中心建立一座永久的世界级中华艺术博物馆而努力,这座博物馆将用于展示中国艺术和文化。我认为,这座博物馆位于在中西方之间起纽带作用的温哥华,必将在通过中华艺术和文化增进国际间相互理解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正如我之前所提到的那样,温哥华作为亚洲之外最具有亚洲特色的城市,同时也是加拿大面向太平洋的门户,是设立注重推广华夏文明的主要新文化机构的绝佳位置。中国人移民温哥华的移民史与温哥华这座城市的历史一样长,并且最近还有更多来自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和中国大陆的移民进入,还有来自世界其他地方的人们移民到温哥华。华裔人口的比重会越高越高。温哥华是中国艺术家、赞助人和收藏家的乐土,并且是有关中华艺术、文化和社会方面的专业技术和学术研究的一个源泉。

《财富世界》:“中华环球”下一步打算做什么?

胡元豹:我们组织成立不久,规模较小,尚处于初创和早期发展阶段。组织要想发展壮大,还有很多事情等着我们去做,可谓任重道远。例如,目前我们正在搭建我们的中文版网站,这可以让更多人知道我们。欢迎您随时访问我们的网站:www.chinaglobal.ca。

目前,我们正在做两件事情。一方面,我们将继续考察是否有其他世界级的中华艺术和文化展览能够来温哥华展出,并与 VAG 或其他机构一起来办好展览工作,就像这次一样。此外,我们已经着手在对可能来温哥华展出的一些非常优秀的展览进行考察。我们希望我们可以做到这一点。实际上,我们的最大问题在于我们没有自己的博物馆。因此,即便我们能够吸引世界级的展览来温哥华展出,我们也需要找别人来提供场地。我们自己可以做到。正因为如此,我们去了温哥华美术馆。如果您想要展出重要的传统展品,在很短的时间内,我们就能够与现有的组织达成合作。不过,我们的最终目标是建造我们自己的博物馆。我从此次展览学到了一点,即我们需要投入更多精力来实现上述的最终目标。因此,在这方面,我们正在想办法找到适合搞此类展出的建筑或场地,并且与全球各地的各大博物馆的专家进行探讨,向他们咨询该如何创建我们的文化博物馆。我们正在让开发商和市政有关部门了解什么样的建筑适合用作博物馆。此外,我们还与媒体、市政有关方面,还有各级政府积极沟通,让他们知道我们的想法。同时,我们正在向亚裔社区,特别是来自中国大陆、中国台湾和中国香港的移民慢慢灌输这个理念。我们是这么跟他们说的:这是您塑造您所在城市的一个良机,其意义远非您买到一套好房子或是让您的儿女进入名校可比。我们很愿意与这些人会面,我们一起能够成就一些事情。

《财富世界》:您还愿意与我们分享任何其他的想法吗?

胡元豹:当然。我想特别强调我的确很喜欢唐人街,不过,我所谈的博物馆项目绝非仅是唐人街项目那么简单。这个项目不是专门面向华裔族群,而是面对整个温哥华。因为温哥华已经发生变化。因此,当我们做这件事时,我们做的目的是反映出城市如何变化,我们是为了整个温哥华市做这件事情。正因为如此,我们想将博物馆建在温哥华市内,而非像里士满那样相对偏一些的位置。

Caifu Global

加拿大高级外交官、中加友谊的奠基人:切斯特•郎宁(Chester Ronning)

Real Estate","Real Estate",E115="Magazine>Current Issue","Current Issue",E115="Magazine>Subscribe","Subscribe",E115="Leadership>Leaders Archive","Leaders Archive",E115="Lifestyle>Arts & Culture","Arts & Culture",E115="Market>Overseas Investment","Overseas Investment",E115="Industry>Agriculture","Agriculture",E115="Industry>Mining","Mining",E115="Lifestyle>Travel","Travel",E115="Market>Economic Outlook","Economic Outlook",E115="Market>Stock Market","Stock Market",E115="Industry>Financial","Financial",E115="Lists","Lists",E115="Events>About Event Department","About Event Department",E115="Market>Investment Management","Investment Management",E115="Magazine>Letter from the Editor","Letter from the Editor",E115="Industry>Technology","Technology",E115="Industry|Market>Personal Finance","Personal Finance",E115="Industry","Industry",E115="Magazine","Magazine",E115="Leadership","Leadership",E115="Lifestyle","Lifestyle",E115="Market","Market",E115="Events","Events",E115="Industry>Education","Education",E115="Lifestyle>Entertainment","Entertainment",E115="Industry>Manufacturing","Manufacturing",E115="Leadership>Entrepreneur","Entrepreneur",E115="Industry>Life Sciences","Life Sciences",E115="Lifestyle>Food & Drink","Food & Drink",E115="Events>Caifu Event Review","Caifu Event Review",E115="Industry>Telecom","Telecom",E115="Lists|Industry>Real Estate","Real Estate",E115="Magazine>About Us|test","NOT-COMMON",E115="Magazine>Letter from the Editor|test","NOT-COMMON",E115="Industry>Travel","Travel",E115="Events>Caifu Events Preview","Caifu Events Preview",E115="Magazine>Archives|Uncategorised","NOT-COMMON",E115="External events","External events",E115="Industry>Transport & Logistics","Transport & Logistics",E115="Uncategorised
","NOT-COMMON",TRUE,0)" alt="" />Leadership4a

对于大多数的中国人来说,毛泽东主席的一篇《纪念白求恩》让中国人记住了加拿大,也让中加双边关系史的形象与白求恩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但其实,还有一位加拿大人也为建立和发展中加关系和友谊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他孜孜不倦地推动中加两国建交,被加拿大前总理克雷蒂安(Jean Chrétien)称赞为“中加友谊的奠基人”,他就是切斯特•郎宁(Chester Alvin Ronning)。

中国人民的伟大儿子

Leadership4b加拿大著名外交官郎宁于1894年12月13日出生在中国湖北襄阳的一个传教士家庭,从小在襄阳长大,能说一口地道的襄樊话,与中国结下不解之缘 。他也是第一个在襄阳出生的外国人,郎宁对此感到十分骄傲。

1890年郎宁的父亲(Halvor Nilius Ronning)及他的胞妹等一批牧师被派遣到中国,传播基督教义和西方文化。随后他们在这里开设襄樊境内最早的西医院鸿恩医院、基督教会、西学性质的鸿文书院,郎宁父亲为书院校长。郎宁在鸿文书院与当地中国小伙伴们一起玩耍、学习,度过了他快乐的童年时光。直到1908年,他才随家人回到加拿大阿尔伯塔省定居。1920年,任职于皇家石油公司地质学家助理的郎宁哥哥(Nelius),在一次地质勘探工作途中,遭遇暴风雨不幸溺水身亡,哥哥的意外去世也改变了郎宁的人生。带着哥哥生前原本打算结束勘探工作就回到襄樊的愿望和自己渴望在中国教书的愿望,郎宁再次回到了他的出生地襄樊,于1923年至1927年在鸿文中学(原鸿文书院)任教并兼任校长。教学期间,他亲身目睹了高涨的中国新文化运动、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运动,对中国革命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1927年,郎宁接收受邀请,担任卡姆罗斯路德学院院长。任职5年里,他的教学及课程教学能力得到极大提高,在教育领域名声卓越。同时,在从中国返回加拿大后,郎宁在阿尔伯塔省当地农民们的盛邀下,加入主张民主社会主义的“阿尔伯塔农民联盟”(The United Farmers of Alberta),并于1930年成为卡姆罗斯联邦席位候选人之一,1932年代表该联盟参加阿尔伯塔省议员的选举,取得成功。

竞选时,郎宁的对手曾讥讽他说,郎宁是在中国出生的,是吃中国人的奶水长大,那么他具有中国人的特性。郎宁随即回应,如果说吃中国人的奶水就具有中国人的特性,那么发表这种言论的人是吃牛奶长大的,那么他该具有什么特性?

1942年,郎宁应征入伍,于1945年8月至11月担任加拿大皇家空军情报分析处处长。1945年进入加拿大外交界,同年于11月再次踏上中国国土,与出席联合国成立大会返回重庆的董必武和章汉夫同机,就职于加拿大驻重庆大使馆参赞。随后,他先后担任加拿大驻重庆大使馆参赞、加拿大驻挪威、冰岛大使,加拿大外交部远东司司长等职位。

中国人民的老朋友

根据记载,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10月3日,南京军管会邀请驻扎南京的各国领事馆官员参加新闻发布会,当军管会外事处处长黄华正式宣布建国消息时,当时在座只有郎宁懂得中文,经黄华同意,郎宁现场为其他官员进行英语翻译,而他也成为将新中国成立的消息用英语传递给全世界的第一人。

新中国建国后的20多年里,郎宁不遗余力地为推动中加建交、呼吁联合国恢复中国的合法席位、促进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深入了解等方面做出巨大努力。他曾在《温哥华太阳报》(Vancouver Sun)就如何理解中国人和中国人的愿望一题发表文章,还多次表示加拿大同中国建交是维护远东和平的关键,并指出美国应及时修正对华政策中的错误。

1970年10月,中加正式建交,郎宁为加拿大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作出关键性贡献。当时任职加拿大总理的皮埃尔特鲁多曾说:“我们都为加拿大同中国建交感到高兴,但最为高兴的加拿大人应该就是郎宁了。这位退休外交官多年来一直倾尽全力呼吁加拿大承认中国”。

郎宁对于加拿大外交做出了贡献,特别是为发展加中两国友好关系,做出巨大贡献。1972年,郎宁被授予加拿大最高荣誉联邦一级勋章(Champion of the Order of Canada),并多次以国宾身份受邀到访中国。1983年,为庆祝郎宁90岁生日,中国政府更是专门为其在北京的万里长城举行寿宴,湖北省及襄樊市也为其举行生日宴会和烟花表演。

加拿大各大电台、电视台等媒体将郎宁称为“伟大先生”,“他是农民(farmer)、牧场主(rancher)、老师、音乐家、雕刻家、士兵、飞行员、政治家、作家和外交官”。而许多中国人,更亲切地称他为中国老友,虽然他外表如血统基因的白色皮肤,但是却拥有中国的文化思想,有着中国人的生活及思想道德水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前副总理黄华曾在自己的回忆录中大篇幅高度称赞朗宁,而周恩来总理更是亲切地称他为“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并主张所有中国人民“要永远不能忘记这位曾经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做出过贡献的国际友人。”

Caifu Global

温哥华吸引亚洲企业总部

Real Estate","Real Estate",E121="Magazine>Current Issue","Current Issue",E121="Magazine>Subscribe","Subscribe",E121="Leadership>Leaders Archive","Leaders Archive",E121="Lifestyle>Arts & Culture","Arts & Culture",E121="Market>Overseas Investment","Overseas Investment",E121="Industry>Agriculture","Agriculture",E121="Industry>Mining","Mining",E121="Lifestyle>Travel","Travel",E121="Market>Economic Outlook","Economic Outlook",E121="Market>Stock Market","Stock Market",E121="Industry>Financial","Financial",E121="Lists","Lists",E121="Events>About Event Department","About Event Department",E121="Market>Investment Management","Investment Management",E121="Magazine>Letter from the Editor","Letter from the Editor",E121="Industry>Technology","Technology",E121="Industry|Market>Personal Finance","Personal Finance",E121="Industry","Industry",E121="Magazine","Magazine",E121="Leadership","Leadership",E121="Lifestyle","Lifestyle",E121="Market","Market",E121="Events","Events",E121="Industry>Education","Education",E121="Lifestyle>Entertainment","Entertainment",E121="Industry>Manufacturing","Manufacturing",E121="Leadership>Entrepreneur","Entrepreneur",E121="Industry>Life Sciences","Life Sciences",E121="Lifestyle>Food & Drink","Food & Drink",E121="Events>Caifu Event Review","Caifu Event Review",E121="Industry>Telecom","Telecom",E121="Lists|Industry>Real Estate","Real Estate",E121="Magazine>About Us|test","NOT-COMMON",E121="Magazine>Letter from the Editor|test","NOT-COMMON",E121="Industry>Travel","Travel",E121="Events>Caifu Events Preview","Caifu Events Preview",E121="Magazine>Archives|Uncategorised","NOT-COMMON",E121="External events","External events",E121="Industry>Transport & Logistics","Transport & Logistics",E121="Uncategorised
","NOT-COMMON",TRUE,0)" alt="" />[caption id="attachment_9575" align="aligncenter" width="285"]1 温哥华总部促进局总裁,曾任加拿大亚太基金会总裁兼首席执行官[/caption]

胡元豹,温哥华总部促裁,曾任加拿大太基金会裁兼首席行官。基金会部位于温哥,是加拿大与洲关系方面的智。胡先生2008年被卑省省任命供经济顾问会。

《财富世界》:请介绍一下温哥华总部促进局

胡元豹:温哥华总部促进局是一个公私合伙企业,旨在吸引国际公司在温哥华设立地区总部。我们重点吸引亚洲公司,因为温哥华拥有加拿大乃至北美洲的亚太门户的独特地位,而且它确实是亚洲以外最具亚洲特点的城市。

我们得到联邦政府,省政府和卑诗省商业理事会的大力支持,并且我们与全省各地(特别是低陆平原区)的各种市级经济发展机构密切合作。我们与工商理事会的行业协会、贸易协会及其他参与卑诗省经济发展与招商引资的机构有非常良好的合作关系。

《财富世界》:您希望这将在经济效益、投资机会和就业机会等方面带来什么?

胡元豹:我们相信温哥华,乃至卑诗省,有望成为公司总部活动的首选位置,因其具备良好的经营环境,拥有高素质、技术过硬且勤奋努力的劳动力队伍,并且在地理位置上临近亚洲,是进入北美市场的首选途径。

通过将总部的活动吸引到卑诗省,我们将为本地区带来高品质的可持续就业机会,还会帮助创造财富,并使其经济多元化。

《财富世界》:能否透露五月份将在这里开设总部的企业的情况吗?

胡元豹:其母公司是在香港公开上市的中国光纤,加拿大子公司是 F-Pacific Optical。该公司生产电信用光纤电缆。它们为中国各大电信运营商提供产品,在中国大陆的生意非常成功。

他们正计划提高生产能力,选择在卑诗省素里市建立一家制造工厂,这家工厂将采用先进的技术生产这种光纤产品,并将第一时间向中国出口。

他们在里士满市已有一家小的研发中心。我相信,如果他们成功地打入北美市场,这一业务将增长,并将为卑诗省居民创造长期的高品质就业机会,甚至可能为本省新增大量通信相关技术及服务。

《财富世界》:温哥华总部促进局还有什么打算?

胡元豹:我们正在研究各种行业中的很多潜在机会。招商引资业务,特别是引入总部的业务并不简单,需要多年时间。促进局实际上是起到为这些公司建立关系及商业案例的功能,让他们信服卑诗省是他们投资的正确地点。

我们开展的工作就是确定哪些领域在本省已经有众多领先公司,并能给新进入这一市场的公司以充足的理由,使他们愿意加入并设立总部。

为此,我们正在与这些领域的现有商业社区及商业领袖密切合作,以便让他们帮助确定其所在行业的供应链缺口。确定他们认为所在行业哪些领域会需要更多投资,并让他们帮助确定具体哪些公司将有兴趣在卑诗省设立总部。

因此,我们寻找潜在客户并非无的放矢。我们不做电话推销。我们的工作从资产、优势、以及我们在本省已掌握的关系入手,因为我们觉得这才是确定现实投资潜在客户的最佳渠道。

我们格外关注一个社区,它对温哥华的招商引资作用独特。它就是来自亚洲,尤其是中国大陆的新移民社区。他们当中许多人都是成功的商人、企业家或投资者,他们已经在温哥华落地生根,在这里买了房子、孩子在这里上学,并已经成为社区一员。但也许还未在社区确立职业或业务关系。

我通过与来自中国的众多新移民的交谈发现,他们非常渴望在卑诗省做更多事情,而不仅仅限于有个漂亮的房子,自己的孩子上好学校,及参加一些像高尔夫、帆船或滑雪这样的娱乐活动。他们希望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利用和部署好自己的资本。

他们希望建立起在中国那样的关系网和人际关系。事实上,他们中的一些人希望把在中国的生意带到温哥华来,原因很简单——他们喜欢这里。

这是他们的新家园。他们想在这里度过更多时间,而不是每两三个星期就飞回中国大陆、韩国或香港。而在这里度过更多时间的方式就是更好地融入到当地经济和社会,在这里做起生意。所以我们正在考察的潜在机会很多都来自亚洲新移民,或者与他们的商业和投资利益相关。

例如,我与来自中国的许多新移民都见面聊过,他们都正在积极寻找投资机会。而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们的兴趣已远远超出媒体关注较多的传统的房地产投资方面。我想有很多人不明白的是,我们所听说的在豪宅、数百万的房产投资只是他们在社区建立更大更完整的生意的第一步。所以,对于像温哥华总部促进局这样的组织、已有的商界及各级政府机构,乃至整个社区来说,欢迎并鼓励这些人不仅投资房地产,还要设立企业和发展业务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我们必须帮助他们找到这些机会,这正是温哥华总部促进局的工作重点的一部分。

《财富世界》:我读了您在《环球邮报》去年六月的文章(《2014年加拿大人对亚洲观点的全国民意调查》www.asiapacific.ca),其中提到在洞察力方面,加拿大可以向澳大利亚学习的地方。我想知道,从那之后有什么变化吗?

胡元豹:我在(尤其是低陆平原区的)报纸和大众媒体上读到,他们对温哥华的房价可承受能力以及在温哥华的居住成本越来越关注,并且非常令人遗憾的是,其中很多文章把焦点放在中国的新移民购买住宅上,暗示他们是造成温哥华生活成本攀升以及房价上涨的始作俑者,或者说他们难辞其咎。我觉得这种看法很短视,我们不应该这么想。我知道我的许多中国移民投资者朋友想要纠正带给别人的这种印象,他们正在尽最大努力想办法有效利用资本,而不只是买房子。不过,他们往往并不容易找到切实可行的投资机会。

我们非常清楚一个事实,跨国公司一般不会选择设在卑诗省,这是因为对于他们来说卑诗省的市场太小了。不过,我们的情况是,卑诗省是个相当不错的平台,由此可以进军更大的北美市场。并且我要说的是,反之亦然,可能会有其他的加拿大、美国、墨西哥,甚至南美的公司以温哥华为基础进入亚洲市场。我们在地理上临近亚洲,有地利优势。温哥华国际机场飞往亚洲的航班数比其它北美洲机场都多,温哥华自然而然从很多方面来看都是一座具有亚洲特点的城市。在这里,无需离开北美洲,您可以了解亚洲的商业行为、进行接触,如果您愿意,还可以用人民币进行亚洲的银行业务,另外还可以获得律师、会计师、管理顾问、工程师和建筑师等各类专业人士提供的专业服务,他们都是精通亚洲业务的专家。因此温哥华总部促进局的亚洲业务总部这一观念从两方面来看都行得通。

它既适合想进入北美市场的亚洲公司,又适合想进入亚洲市场的美洲公司。

我把它看作亚太门户战略的下一阶段。你可能知道,过去十年间联邦和省级政府都投入了大量资金,在温哥华如何发挥亚太门户的作用方面也进行过大量的研讨。该战略主要侧重建设港口、完善港口的设施、改造机场、确保铁路线路畅通、改造道路桥梁,以使交通更加通畅。所有这一切都非常积极,但我认为我们正在努力做的是进入到门户战略的下一阶段,即不只着眼于货物流通,更是着眼于在门户内创造财富。所以我想说的是,门户非常重要,亚太门户之所以重要,不在于通过该门户里流通了什么,而在于其中发生了什么。我们已经特别留意了具体流通了什么,在这方面我们做得不错,现在我们需要把重点放在门户内发生的事情。我认为我们可以在门户内做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吸引跨国企业总部来卑诗省设立北美总部,来温哥华设立北美总部,这样门户的作用就不仅仅关乎中转,也关乎财富创造。

Caifu Global

赵安吉:教育激励

Real Estate","Real Estate",E147="Magazine>Current Issue","Current Issue",E147="Magazine>Subscribe","Subscribe",E147="Leadership>Leaders Archive","Leaders Archive",E147="Lifestyle>Arts & Culture","Arts & Culture",E147="Market>Overseas Investment","Overseas Investment",E147="Industry>Agriculture","Agriculture",E147="Industry>Mining","Mining",E147="Lifestyle>Travel","Travel",E147="Market>Economic Outlook","Economic Outlook",E147="Market>Stock Market","Stock Market",E147="Industry>Financial","Financial",E147="Lists","Lists",E147="Events>About Event Department","About Event Department",E147="Market>Investment Management","Investment Management",E147="Magazine>Letter from the Editor","Letter from the Editor",E147="Industry>Technology","Technology",E147="Industry|Market>Personal Finance","Personal Finance",E147="Industry","Industry",E147="Magazine","Magazine",E147="Leadership","Leadership",E147="Lifestyle","Lifestyle",E147="Market","Market",E147="Events","Events",E147="Industry>Education","Education",E147="Lifestyle>Entertainment","Entertainment",E147="Industry>Manufacturing","Manufacturing",E147="Leadership>Entrepreneur","Entrepreneur",E147="Industry>Life Sciences","Life Sciences",E147="Lifestyle>Food & Drink","Food & Drink",E147="Events>Caifu Event Review","Caifu Event Review",E147="Industry>Telecom","Telecom",E147="Lists|Industry>Real Estate","Real Estate",E147="Magazine>About Us|test","NOT-COMMON",E147="Magazine>Letter from the Editor|test","NOT-COMMON",E147="Industry>Travel","Travel",E147="Events>Caifu Events Preview","Caifu Events Preview",E147="Magazine>Archives|Uncategorised","NOT-COMMON",E147="External events","External events",E147="Industry>Transport & Logistics","Transport & Logistics",E147="Uncategorised
","NOT-COMMON",TRUE,0)" alt="" />







赵安吉,身为国际航运业巨头的千金,且作为六个成就斐然的姐妹中年龄最小的一个,她的成功全凭她的教育基础及信念。她的家庭故事听起来就像典型的白手起家式美国梦。

 

[caption id="attachment_8034" align="alignleft" width="223"]angela-chao 赵安吉,福茂集团副董事长[/caption]

她的父亲赵锡成博士出生于上海市嘉定地区一个只有十户人家的小村庄。他的父母一直很重视让他接受良好的教育。在解放战争激战正酣之际,他在上海遇到了未来的妻子朱木兰并开始追求她,后来两人双双迁往台湾。婚后,他很快在航海事业中步步高升,29岁就已经成为当时最年轻的船长之一。为了给家人更好的生活,他只身前往美国,留下年轻的妻子和三个年幼的孩子,其中一个还在母亲腹中。

数年之后,他终于挣够了钱,将家人迁往美国。于是,朱木兰和三个孩子登上了前往纽约的货船。一家人重逢,在纽约皇后区的一个一室一厅的狭小公寓里安营扎寨。当时的美国对外国人很不友善,尤其对中国人更是如此,但她的父母仍继续乐观坚定地在纽约打拼。

1964年,他从圣约翰大学获得了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并很快成立了福茂集团,一家位于纽约的航运、贸易和金融企业。如今,福茂集团已成为世界最大的私有航运集团之一。赵先生和夫人都热衷于慈善事业。两人于1984年设立了木兰基金,资助中美两国学生获得高等教育和促进文化交流。他们的女儿赵小兰曾在布什总统内阁任职,担任美国第24任劳工部长。她是美国历史上首位由总统提名进入内阁的亚裔女性。

在《财富世界》杂志的教育首刊里,赵安吉自然而然成了我们封面故事选中的对象,她可谓是成功诠释学术成就,慈善事业和中美关系的最佳人选。

2012年,福茂集团向哈佛商学院捐款四千万美元,用于建造赵朱木兰中心,并设立家庭奖学金基金。

此次捐款正值哈佛商学院招收女学生50周年,可谓意义重大,并且赵朱木兰中心还是哈佛第一座以女性且美籍华裔女性名字命名的建筑。

photo 2赵安吉的事业从金融业起步,目前担任福茂集团副董事长。除此之外,她还是一位著名的演说家,也是艺术的爱好及热心推广者。

最近我有幸向赵女士请教其对高等教育的见解,并了解到对于这位家族中最年轻的成功女性来说,什么是最重要的。

教育对您和您的家人来说代表着什么?


“教育代表着机会,也代表着潜能的激发。我的父母出生并成长在现代中国历史中极为动荡的时期。他们经历了饥荒、瘟疫、外敌入侵和解放战争等等,然而无论身处何时何地,教育可以永远与之相随相伴。教育也代表着从社会的一分子成长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我的父母言传身教教育我们每个人都有义务进行自我教育,开发天赋,成为社会的栋梁,为世界的进步做出贡献。”

为什么选择哈佛?


“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或者自然而然的决定。当然哈佛是世界上最出众的教育机构之一,但不是唯一。对我而言,哈佛为我提供了研究探索诸多学科、课题以及人物的机会,这些是我之前没有接触过的。在哈佛的时光是激动人心的。我开阔了眼界,接触到了很多新鲜事物/领域/课题/人物/学科。我真的很怀念并珍惜在哈佛的时光。但我的父母总是提醒我们,大学只是起点,不管在哪里上大学,我们都应该努力掌握我们为了生存而培养的技能。上哈佛不是最终目标,只是入门,是起点。”

您的家庭对哈佛的捐赠,也就是以您母亲名字命名的赵朱木兰中心是哈佛第一座以女性且美籍华裔女性命名的建筑。请您谈谈这对您个人,对您的家人乃至对全世界来说意味着什么?


“谢谢您对这份捐赠的褒奖。我的父母对于所从事的慈善事业有着极具远瞻性且宽广远景,其核心就是促进个人潜能的激发,同时提升中国人在全世界的形象、声望和地位。因此这次捐赠对我的家人意义重大,对我个人当然也是如此,因为哈佛商学院是我的母校。另外,我的父亲很感激哈佛能够以此方式纪念我的母亲,感谢哈佛赞赏她所秉持的核心价值这一精神遗产,并赞同这些核心价值对于一个全球化进程越来越快、复杂而瞬息万变的世界的重要性。如果被问到这份捐赠,我的父亲首先会说,他非常感激哈佛培养了他的几个女儿——我们家是上哈佛商学院的女儿人数最多的家庭,从这份捐赠也可以看出我父母非常正面积极的心态,且具有前瞻性、具有建设性的生活态度。他们总是心怀感恩——对他们的福报总是念念不忘——我认为这也是值得效仿的生活真谛。”

你期待这所学校以及你们所提供的家庭奖学金基金以后能够给学生怎么样的鼓励?取得什么样的成绩?


“我们期待每年从赵朱木兰中心毕业的一万多名访问学者,包括教授及学生等(很多是国际学生)能够被我母亲的精神所感染并受到激励。我的母亲一生为人正直真诚——一直为了实现积极的改变而不懈努力,恪守她所尊崇的价值并且信守诺言——这是我们现在,并且或许以后都要效仿的楷模。您可能知道,奖学金基金每年将资助4-6名来自世界各地的华裔学生。这是我父母设立奖学金基金的一项很重要并且特殊的任务,因为我的父亲年轻时凭借优异的成绩以及别人慷慨资助的奖学金才完成了学业。另外,我的父亲初来美国时甚至从未想过申请哈佛商学院,仅高昂的学费就令他望而却步。要知道,当时我的母亲和三位长姐正在台湾翘首以盼,希望我的父亲能够让家人在美国团聚。他希望朱木兰和赵锡成家庭奖学金基金能够资助和鼓励来自世界各地,处于事业初期的有为华裔青年。这样他们也可以为世界做出杰出的贡献。在一生恪守人类应珍视的价值观这一方面,我母亲堪称最佳的楷模。”

您和您的姐姐们已成为了楷模——因为你们深厚的学术造诣,以及你们在传统男性主导行业中取得的成功——以您为例,在投资银行和航运领域。您的自信源自何处?您认为要想在这些领域取得成功,最重要的品质是什么?


“我不知道我是否应该称之为'自信’,但我会说我可以从深厚的力量储备中汲取力量。这种力量储备大部分来自我的父母和他们在生活中应对困难以及每一个坎儿时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尽管他们见多识广,经历丰富,但他们永远保持超乎想象的积极态度来寻求至善至美。他们真的很励志,每一天都激励着我。这也激励着我在工作和生活中寻找自身价值和意义。我的母亲曾说,我们每个人的一天都有24个小时,但由你自己决定怎么利用这24个小时。我还要说,我的每个姐姐也时时刻刻激励和鼓励着我。她们是我最好的朋友,为我鼓劲的最有力的坚强后盾。所以我很感激她们的支持和关爱。关于您问题的第二部分,也就是成功最重要的品质,我认为是永远保持好奇心,想办法让事情变得有趣——这样你就一直在学习。在所有的交往中都满怀真诚,为人正直。你要信任别人,别人也要信任你——然后令人激动的事情必将发生!”

对于其他涉足即使在2015年都被认为是“非传统”行业的那些女性,您有什么建议吗?


“我会说'大胆去干吧’!不要害怕尝试!你可能会失败,不过即便失败也没有关系——只要重振旗鼓,重头再来就行!每一次经历都值得我们从中汲取经验教训,但通常从失败中获得的收获要比成功中更多。所以放手去做吧,不要害怕失败,即便失败了(因为没有人会永远成功),重新站起来继续尝试就好了。我还想告诫年轻人,不要因为别人很早或很快成功而艳慕不已或垂头丧气——生活的路很长,早年犯的错误可能会成为未来持续成功的重要经验教训和基石。

在您和您的姐姐们成长过程中,您的父母给您灌输的最重要的生活技能和价值是什么?


我的父母从中国传统教育中汲取了很多精华,成就了现在的他们。他们教育我们要尊重并更深入理解中国的哲学思想,使自己更强大,并有助于形成我们自己的生活哲学。他们将深邃丰富的中国哲学思想与西方哲学思想的精华相融合。一些最重要的生活技能包括:工作要肯干,也要巧干;在所有的交往中都要真诚正直;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总是向别人伸出援手,永远记得别人向你求助是对你的褒奖;永远保持积极乐观;永远记得你的历史传承,要感谢前辈;永远心存感恩,对福报念念不忘!”

我看到您在推特中提到一篇文章,提出了这个问题:当今的企业家还需要读MBA才能成功吗?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呢?


“我很珍惜读MBA的那两年,受益匪浅。但是读MBA绝不是成功的关键或者说必经之路。成功与否完全取决于你的个人环境。我很幸运有时间和财力去读MBA;我的父亲就不这么幸运了,但你看,他依然非常成功!所以你必须打好你手中拿到的牌。到我申请商学院的时候,我的三个姐姐都已经上了商学院,所以家人也希望我去。第一次我没有考上,每个人都有些失望。尽管我对自己让那么多人失望感到沮丧,但一想到这么多人都相信我能够上商学院,我就倍受鼓舞,继续重新振作起来。所以我充分弥补了我知识中的不足之处,第二年又重新提出申请。幸运的是,我被录取了。最重要的是,你受到的眷顾越多,要回馈的责任就越多。”

您的母亲后来上了大学,在53岁的时候获得了硕士学位。您以后还会再上一次大学吗?如果会,您想学什么?


“我想再回去上一次大学,但现在没有那个时间了。我想学习很多学科/时期/文化/人物。我买了很多书,但总是不能如期读完!我也参加并浏览网上课程,比如edX平台,那里有很多知名大学的网上课程,比如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我的父母总是教育我们,学习让生活充满乐趣,因此应该终身学习。尽管我的父亲毕生都在从事航运业,他说他每天仍然坚持不断学习!这是多么大的激励!这种生活多么令人向往!”

您还有什么要补充的吗?


“谢谢您给我这个机会与读者分享我父母的一些励志生活故事和价值观,我希望读者们也能和我以及我的姐姐们一样,被我父母的生活方式所鼓舞和激励。祝你们一切安好!”

 

Caifu Global